第185章 皇室骚乱
听完劳合·乔治首相的话,汉斯皱起了眉头。
他很清楚劳合·乔治在说什么——阿拉伯起义。
这场起义因“麦克马洪宣言”(mcmahon declaration),即“侯赛因-麦克马洪书信”而起,其中英国向谢里夫·侯赛因及阿拉伯人承诺独立,鼓动他们对抗奥斯曼帝国。
‘问题是,我可不会轻易答应这件事,麻烦实在太多了。’
啧,英国人为什么总喜欢把烫手山芋甩给他们?
起初,汉斯以为奥匈帝国才是协约国阵营中的薄弱点,结果最近一看,奥匈和英国比相比,简直就像个听话的小天使。
好在与原本的历史不同,这次英国的丙酮生产没有受到阻碍,关于犹太人国家建设的提案压根就没有被提上议程,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如果有人对这感到疑惑的话,那就再次由打破四面墙,喜欢“插手一切”的汉斯·冯·乔来解释一番吧。
丙酮,是英国生产无烟火药(cordite)的关键原料,而无烟火药又是炮弹装药的重要成分。
但丙酮的生产需要大量木材,而英德战争爆发后,英国的木材进口受阻。就在这时,犹太化学家哈伊姆·魏茨曼(chaim Azriel weizmann)提供了解决方案。作为回报,英国政府承诺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国家。
“这就是着名的《贝尔福宣言》。”
问题在于,英国早在麦克马洪宣言中就承诺过,将包括巴勒斯坦、伊拉克、叙利亚在内的整个中东地区划归阿拉伯独立国家。
对阿拉伯人而言,英国就是在公然搞双重合约。
但这还没完,英国人的背刺远远不止如此。
因为不管是对阿拉伯人的承诺,还是对犹太人的承诺,英国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兑现。
“毕竟,当时的英国早已与法国和俄罗斯秘密达成协议,准备瓜分包括巴勒斯坦在内的整个中东。”
甚至,英国不仅对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做了承诺,还向奥斯曼帝国许诺,只要他们抛弃同盟国,投靠协约国,就会保留他们在巴勒斯坦的统治权——换句话说,他们玩的是四重合约。
就连如今已经在外交场上摸爬滚打了十多年的汉斯,也感觉自己和英国的操作比起来,也是小巫见大巫。
英国人榨干了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利益,却只为自己谋取好处,这种厚颜无耻的行径,他只能忍不住感叹。
果然,要想追上英国那种阴间操作,他还差得远呢。
不管怎样,阿拉伯问题对汉斯而言,是一个难以抉择的烫手山芋。
毕竟,他明确知道经过英国的胡作非为后,整个中东会变成什么样子。
“关于阿拉伯问题,我认为我们有两个选择。”
第一,答应谢里夫·侯赛因的要求,支持阿拉伯独立。
第二,维持战前局势,承认奥斯曼帝国对巴勒斯坦及整个中东的统治。
如果是和平时期,汉斯肯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但问题在于,现在奥斯曼成了敌国,局势变得更加复杂了。
‘可恶,都是英国人的错!唉......怎么感觉比起奥匈帝国,英国才是真正的废物啊。’
不过话虽如此,汉斯也并不打算让奥斯曼彻底灭亡。
毕竟这样做,会让德国多年来在奥斯曼的投资、人力和时间全部化为泡影。
从德意志帝国的国家利益出发,他们绝不能轻易放弃在奥斯曼的影响力。
“要不,干脆和我们英国一起瓜分中东怎么样?先假装支持阿拉伯人,等战后再翻脸。哼哼,到时候他们又能拿我们怎么样?”
不愧是当年签下“四重合约”的英国佬,劳合·乔治的提议透着一股纯正的英式恶臭。
汉斯直接表示拒绝。
“中东同样是德国的利益区域,我们不希望这片地区因外力干涉而陷入长期动荡。”
更重要的是,如果德国和英国一起瓜分中东,那他们辛辛苦苦建设的油田也要分给英国人。
开什么玩笑?凭什么白白便宜英国人?
不过,看起来劳合·乔治只是随口一提,他见汉斯态度坚决,也没有继续争辩,而是换了个话题。
“那么,您的意思是放任阿拉伯起义发生?”
“虽然这确实是最简单的办法,但......我暂时还不想轻易下决定。”
对德国来说,最符合利益的选择仍然是让奥斯曼继续掌控中东。
即便奥斯曼现在是敌国,它依然是一个深受德国影响的政权,更何况,自青年土耳其革命以来,奥斯曼的宗教属性已经大幅削弱,逐渐向世俗化迈进。
而且就算他们真的帮助谢里夫·侯赛因建立了阿拉伯独立国家......这个国家到底能存在多久?这可不好说。
因为正如中东战争的历史所示,奥斯曼帝国解体后,阿拉伯世界从未真正统一过。
各方势力为了各自的利益,可以随时反目,结盟与背叛就像翻云覆雨一般。因此即便谢里夫·侯赛因成功建立了他理想中的统一阿拉伯,最终也难逃分裂的命运。
众所周知的阿拉伯乱局很可能再次上演,而对于德国来说,维持中东这片充满“黑金”的利益格局才是更为重要的,因此贸然介入实在是一个令人犹豫的决定。
‘更何况,哈希姆家族唯一的资本只是他们源自穆罕默德的血统正统性,凭他们的力量,根本无法阻挡正伺机崛起的沙特家族。’
沙特家族,利雅得酋长国的统治者。
光听名字就能看出,他们正是日后沙特阿拉伯的前身,同时也是伊斯兰极端主义思想——瓦哈比派的大本营。
看看当今的沙特阿拉伯就足以说明他们的危险性,甚至包括奥萨马·本·拉登在内的众多伊斯兰恐怖分子,都出身于沙特或受到其影响。
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角度来看,他们理应提前铲除这个隐患。
而哈希姆家族早在1750年代就曾败于沙特家族,甚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再次溃败,被迫将阿拉伯的统治权拱手让出。
因此即便给他们提供武器支援,他们的下场也很可能会和美军撤离后的阿富汗政府军一样,一触即溃。
‘归根结底,能真正制衡沙特家族的,恐怕还是奥斯曼帝国......’
事实上,早在1805年,奥斯曼帝国就曾出兵镇压势力日益膨胀的沙特家族和瓦哈比派。
当时的哈希姆家族已经被逐出麦加与麦地那,整个中东一片混乱。奥斯曼出手,也是为了维护阿拉伯的和平。
而如今的奥斯曼帝国早已衰败至极,加之世界大战的混乱,沙特家族自然又开始蠢蠢欲动,试图再度扩张。
“目前来看,我们无法就此做出决策。”
“德国国内对于如何处理奥斯曼帝国仍在讨论,待有明确结果后,我们才能决定行动方向。”
“谢里夫·侯赛因恐怕不会满意这个答案......”
“那就拖延时间吧。毕竟,阿拉伯的强力家族可不止哈希姆一家。”
这群人心知肚明,却还要问这种问题。
“说到奥斯曼帝国,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也已近在眼前。”
由于罗马尼亚的参战,装备精良的保加利亚军队加入了对君士坦丁堡的攻势,使得奥斯曼帝国已无力支撑。
情报部门报告称,驻守在加里波利半岛的穆斯塔法·凯末尔帕夏与奥斯曼军队,正在考虑撤退至安纳托利亚,以避免被彻底孤立。这对英国而言无疑是场及时雨。
直至此刻,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其他英国官员终于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神色。
“那么,君士坦丁堡以及奥斯曼帝国在欧洲的领土将归谁所有?”
“应该会归希腊。”
“哦?倒是有些意外。我本以为保加利亚会为争夺此地闹得不可开交。”
施蒂尔克总理的话得到了众人的认同。毕竟,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爆发,本就源于保加利亚对领土的贪欲。然而这次情况不同,保加利亚忙于消化塞尔维亚的领土,无力再觊觎君士坦丁堡。
据说为了得到君士坦丁堡,希腊首相韦尼泽洛斯甚至亲自向保加利亚国王斐迪南一世和首相拉多斯拉沃夫哭诉恳求,希望他们放弃。
从希腊人对君士坦丁堡的执念来看,这传言倒也颇有可信度。
‘当然,占领君士坦丁堡倒还好,可如果他们想借机实现“大希腊主义”(megali Idea),向安纳托利亚扩张,那可就越界了。’
虽说汉斯个人对东罗马帝国怀有一定的喜爱,但无论如何,他也不想在20世纪再看到它的复活。
更何况,从地图格局来看,这样的版图实在太不美观了。
“总之,一旦君士坦丁堡陷落,奥斯曼帝国内部主张媾和的声音也会迅速增大。毕竟他们本就不情愿地卷入了这场战争。”
“咳......这倒也是。那么,接下来我们来谈谈新近独立的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吧。听说德国打算将这两个国家合并?”
“是的,我们打算建立‘波罗的海王国’,毕竟这两个国家都是以波罗的海德意志人为核心组成的。”
“那国王人选呢?”
“我们计划由威廉二世陛下的第五子奥斯卡王子继位。”
“嗯?不是次子艾特尔王子,或者四子奥古斯特·威廉王子?”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与外交大臣格雷都露出疑惑的神色。
毕竟,出于政治考量,波兰王位已由霍亨索伦王朝的阿达尔贝特王子继承,因此选择艾特尔王子或奥古斯特·威廉王子来统治波罗的海王国,本应更符合逻辑。但最终却是奥斯卡王子被推上了台面,这确实显得有些不同寻常。
“关于这一点......我们也有不得已的苦衷。”
说罢,汉斯和比洛总理都露出了满脸疲惫的表情,可想而知,这背后的故事多么艰难。
......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1913年刚尽,1914年的太阳才刚刚升起的时刻,那时的皇室爆发了一场庞大的骚乱。
当时,汉斯和路易丝正在华沙度过一场短暂却格外珍贵的假期,之后还未等他们弄清楚发生了什么事,便被威廉二世匆匆召往波茨坦。
“我再也受不了了!我们离婚吧!”
抵达波茨坦后,迎接他们夫妇的,便是正在与各自的妻子上演一场爱恨交织的战争的艾特尔王子和奥古斯特王子。
“唉......你们来了啊,孩子们。”
“岳母大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正如你所见,我两个儿子的家庭正在破裂。”
“什么?!”
听到奥古斯特皇后的话,汉斯和路易丝对视了一眼。而当他们了解了事情的详细经过后,又异口同声地叹了口气。
“也就是说,索菲姐姐出轨了?”
“是的,她自己也承认了。虽然......她强调两人并未发展到那一步,但你们也知道艾特尔的性格。”
路易丝像是早已预料到一般,无奈地摇了摇头。
艾特尔王子的妻子——奥尔登堡公爵夫人索菲·夏洛特(Sophie charlotte),是奥尔登堡大公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二世的长女。从婚姻伊始,她与艾特尔的关系就并不和睦。
两人自1906年结婚以来,至今仍未育有子嗣,足以说明他们的感情并不融洽。毕竟这场婚姻更多是父母们的意志,而非他们自己的选择。而艾特尔王子又是威廉二世的众子之中最具军人气质的那个,在婚姻生活上自然也是冷淡无情。
更何况在战争爆发后,艾特尔王子又奔赴战场,索菲·夏洛特的孤独感自然也与日俱增,最终导致她选择了出轨。
而这一切,又恰好被在新年之际久违归家的艾特尔王子撞个正着。
“我也曾因为威廉忙于政务而感到孤独,所以并非完全不能理解索菲的心情,但......艾特尔如今闹着要立刻离婚,实在是个大麻烦啊。”
毕竟在这个时代,离婚本就不是可以轻易提及的事,而对于婚姻往往伴随政治目的的皇族而言,离婚更是难上加难。
“不过,艾特尔和索菲的事情还算在可控范围内。至于奥古斯特......唉,简直让人难以启齿。”
然而,正如皇后所感叹的,与艾特尔王子的情况相比,奥古斯特王子的事件无疑更加离谱。
“如果你更喜欢那个男人,那就跟他过吧!我立刻就和你离婚!”
“我、我和格奥尔格不是你想的那种关系!我们只是朋友而已!”
没想到,汉斯的小舅子最终还是因为自己的取向问题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
虽然这一天迟早会来,但相较于艾特尔王子,奥古斯特王子的状况更难收场。
据说他在假期期间,并未与妻子同行,而是与他的副官兼“亲密朋友”汉斯·格奥尔格·冯·马肯森(hans Georg von mackensen,正是我们熟知的那位马肯森的次子)共度时光,结果被撞了个正着。
因此,奥古斯特王子的妻子——皇后最为钟爱的儿媳,出身于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宗德堡-格吕克斯堡家族的亚历山德拉·维多利亚(Alexandra Victoria)彻底爆发,怒不可遏地要马上离婚,使得整个皇室陷入一片混乱。
面对这场混乱不堪的狗血剧,汉斯和路易丝只能无奈地叹息,这场闹剧实在是太过荒唐,他们完全不敢让腹中的孩子见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