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皇帝最后的决定
苏瑶听到他这些话只是笑了笑,因为她这个父亲也是镇南王的人。
当然她也不会说出来,反正最终结果是好的就够了。
她还是选择相信主子,主子说了会保下他们母子,就不会让他们母子死。
随后皇帝就招来其他的大臣们,让他们去筹备册封顾云起为摄政王的相关事宜。
“不行啊……皇上……”
那些大臣们一听依旧还是反对的,上一次他们就反对过了,所以才拖到这么久。
这个时候封顾云起为摄政王,那无疑是把这江山拱手让给他。
“皇上,册封镇南王为摄政王一事,实乃关乎社稷安危的大事,还望皇上三思啊!
此举恐会让镇南王权力过大,直接对我大雍江山造成难以估量的威胁。”
一个大臣言辞恳切,眼神中满是对朝局稳定的担忧。
其他大臣们也是纷纷附和,一时间谏言声此起彼伏。
“是啊,皇上,此事万万不可贸然决定。”
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句句都在试图说服皇帝收回成命
“镇南王远在禹州,势力本就不容小觑,若再册封摄政王,这天下还姓不姓周了?”
一个跟皇帝有些沾亲带故的族人,站出来说道。
再怎么样也不能把他们周家天下,白白拱手让给顾云起。
就算他再怎么强大,朝廷不还有17万兵权吗?没有必要怕他。
皇帝坐在龙椅之上,脸色愈发阴沉,听着大臣们反对的声音,心中烦躁不已。
他猛地一拍龙椅扶手,“啪”的一声脆响。
瞬间让大殿内安静下来,所有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动作吓得噤若寒蝉。
“朕心意已决。”
皇帝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虽然他病着,但他的话还是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朕岂会不知其中利害?但如今这局势朕只能这么安排。
不然大雍危在旦夕,老百姓好不容易才过了几天好日子,不能再打仗了。”
“可……”
兵部侍郎还想再进谏。
“住口!”皇帝厉声喝道。
“朕还另有安排,会增设两位辅助大臣,与镇南王相互制衡。
如此一来,既能借助镇南王的力量抵御外敌,又能确保朝局稳定。”
皇帝顿了顿,眼神冷冷地扫过众人。
“都别跟朕提你们的意见了,按照朕吩咐的去做,谁敢抗旨立刻拉出去!”
大臣们面面相觑,一时间都沉默了。
他们看着皇帝坚决的表情,知道此次皇帝心意已决,再无回旋的余地。
那些原本还想据理力争的大臣,此刻也只能把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暗自摇头叹息。
不过有几个人却想到皇帝刚刚说的首辅大臣,那有可能他们也有机会!
大臣们无奈地领命退下,有人期待有人忧。
远在禹州的顾云起也知道,各方势力的暗流涌动。
“王爷,探子来报,越国近日在边境频繁调动兵力。
还有上官家主也在暗中派了不少人进入我们禹州和通州,这些人要怎么处理?”
孟超匆匆走进来,神色严肃地禀报道。
“意料之中的事,越国被我们挫败过一次,不会善罢甘休很正常。
上官家主一直都有想出掉我的心,他派人过来,应该是想从我们内部瓦解。
至于他派过来的那些人,该处理的就处理掉,尽量不要拖太久。”
顾云起声音里没有丝毫的慌乱,这一战早晚都得要打,但这一次他要彻底把越国打服了。
上官家的那些人也要尽快处理掉,他也不想去赌人性。
除了他身边的这几个人,其他的人他也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保证别人不背叛自己。
人太多,事情就更多了,难免有疏忽的事情。
万一谁心里对自己不满,又有这么好的诱惑,背叛自己也是有可能的。
所以还是尽快处理掉,那些人会更好一些。
“好。”
孟超听到王爷这么说,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既然他们不安分,那就打到他们彻底服为止!
传我命令,让古夜、顾家树,顾常凯他们这些人整军备战,不得有丝毫懈怠。”
顾云起继续吩咐道。
“是。”
孟超领命而去,他迅速找到古夜和顾家树,将王爷的命令传达下去。
“终于要打仗了!”
顾家树摩拳擦掌,眼中闪烁着兴奋。
“上次没让越国人吃够苦头,这次一定要让他们知道咱们的厉害!”
顾家树想到他们手里面现在新制造出来的那些武器,终于可以拿出来用了,他有些兴奋。
古夜也激动地附和道,“我们现在不但有炸弹,还有上好的连发弓弩。
这次一定要把越国打得落花流水,让他们再也不敢觊觎我们。”
孟超也高兴的拍了拍两人的肩膀,笑着说。
“这次可不能轻敌,越国人肯定也有所防备。
不过,只要咱们齐心协力,听从王爷的指挥,一定能取得胜利!”
“也对,毕竟我们对越国那边还不了解,还是先去准备武器吧。
只要有足够的武器,不管越国人耍什么花招,我们都能打到他姥姥家去。”
顾常凯希望打了这一次,以后就能安稳过日子了。
所以这一次就要彻底把越国人打败打服,让他们再也没有重来的机会。
“嗯,对,都去准备吧,到时候王爷一声令下,我们随时都可以出发。”
孟超马上让他们去准备,现在他们不缺粮食,但武器需要越多越好。
顾常凯和顾家树他们这些人,马上就赶到军工厂里。
那些人也都在兵工厂里忙碌着,炉火熊熊,打铁声、锻造声交织在一起。
顾安穿梭在各种器械之间,指挥着工匠们加紧赶制武器。
“大家加把劲,这些东西很快就能用得上了。”
顾常凯大声喊道,声音在嘈杂的工厂内格外响亮。
“这些武器可都是战士们的命,也都关系着战争的胜负,关系着无数人的生死。
所以一定要保证质量,不能有任何疏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