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单刀赴宴
至此,阎安也终于大致弄明白了赵治之所以能摇身一变成为大将军的来龙去脉。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啊……照此情形来看,这位赵将军邀请您亲自前去,想必就是想要跟您讲述一下这件事情,从而继续维系并巩固两国之间的情谊吧。”
一旁的谭凌若有所思地分析道。
在他眼中,赵国此番举动应当旨在缓解双方之间可能存在的紧张局势,并顺道将此事通告给秦国,好使秦国能够提前做好相应的应对之策。
至于说赵国有没有可能背叛盟约,谭凌心中早有定论,他坚定地摇了摇头,表示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毕竟,赵国与晋国之间的世仇可谓是人尽皆知,那深深的仇恨历经数代都未曾消散,又怎会在短短时间内被轻易忘却呢?
然而,一旁的阎安听了谭凌这番分析后,虽然也觉得颇有几分道理,但不知为何,他的心底始终萦绕着一丝挥之不去的不安。
也许是因为从一开始,他便先入为主地将赵国视为潜在的敌人,所以如今面对赵国的举动时,才会感觉如此不同寻常吧。
这时,谭凌看着阎安仍显犹豫的神情,开口问道:“那么将军,您是否打算前往赴宴呢?
倘若这次宴会真的只是为了庆祝新帝登基,我们若是贸然拒绝,恐怕会显得有些失礼啊。”
言语之中,透露出对局势的担忧。他们刚刚被贬职到这里,寸功未立的情况下就得罪赵国的话,一旦传回朝廷怕是有些不妥。
阎安沉思片刻,最终还是点了点头说道:“去自然是要去的,不过不能掉以轻心。立刻安排两队精锐之士随我一同前往,以防万一。”
“是!属下遵命!”
谭凌领命而去,着手开始准备相关事宜。
阎安心中也想着谭凌所担忧之事,他们如今毕竟仍身负罪责,故而每行一步皆需谨小慎微,万不可贻误国家要事。
自从抵达二帝关后,阎安始终苦思不得其解,究竟自己何处开罪了恩师阎苍?
要知道,他可是阎苍座下最为出众的门徒啊!
按理说,如此优秀的弟子理应委以重任、寄予厚望才对。可为何师父偏偏钟情于那资质平平的赵岩呢?
甚至只因赵岩不幸殒命,便毫不留情地将自己逐出师门。
阎安心知肚明,自己当初在战场附近按兵不动、冷眼旁观的行径,想必早已传入阎苍耳中。
然而,当时秦军已然胜券在握,即便他奋不顾身地冲杀上前,充其量也不过是多此一举、锦上添花而已。
再者说,那个潜藏在赵岩身旁的晋国细作,归根结底乃是赵岩昔日亲自带回,并待之如同亲生骨肉一般。
如今遭人反噬,却把责任归咎于他,着实令阎安感到困惑不已。
终于,到了阎安启程赴约之日。
他悠然地端坐在宽敞舒适的马车之中,缓缓前行。
之所以选择乘坐马车,是考虑到此次赴约极有可能会与对方开怀畅饮,骑马多有不便。
于是,他早早便吩咐人精心准备了这辆豪华马车,以便顺利赶赴这场两国将领之间的私人约会。
赵治邀请他见面的地点颇为特别,并非位于江州城内,而是在距离二帝关不远处的一座名叫莞城的军事要塞之中。
这座莞城乃是赵国靠近二帝关的前沿阵地,宛如一座坚不可摧的桥头堡,其驻军规模通常都保持在五千人以上。
尽管多年来秦、赵两国已结盟,但自从将二帝关东关拱手让与秦国后,赵国出于战略考量,显着增加了此地的驻军数量。
毕竟,就当前三国鼎立的局势来看,任谁都无法确保秦、赵两国能始终同心同德。
在此处屯驻重兵,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秦国的一种防范措施。
此刻,一辆彰显着秦国将军尊贵身份的华丽马车正沿着江州宽阔的大道徐徐前行。
车内,阎安悠然自得地靠坐在柔软的座位上,手中捧着一本书,神情专注至极。
若是凑近细瞧,可以清晰地看到那本书的封面上龙飞凤舞地书写着“三国”两个大字。
说来有趣,这竟然还是阎安首次如此全神贯注地阅读由他师父阎苍亲手编撰的这部着作。
想当初,阎苍埋头撰写此书之时,阎安恰好被调任至永州任职。
那时,他听闻此书属于一部具有演义风格且带有历史架空元素的作品,便对此提不起太多兴趣,压根儿没打算翻阅。
如今,为了能够成功地讨好自己的师父,并重新被接纳回师门,他下定决心要对那本书进行深入研究。
于是,他再次将其从头到尾仔细地阅读了一遍。
然而,这一次的阅读经历却令他大吃一惊,因为他赫然发现,曾经的自己竟然如此轻视了师父的才能!
此刻,摆在他面前的这本《三国》已然是他第三次翻开了。
每一次翻阅,都会给他带来新的感悟和体会,仿佛书中蕴含着无尽的智慧等待他去挖掘。
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他越发感觉到这本书犹如一杯陈酿老酒,越品越有味儿。
不知为何,在研读的过程中,他情不自禁地将自己与书中的蜀国上将魏延联系在了一起。
他认为自己就如同魏延一般,既有过人的智谋,又具备非凡的勇武之力。
而且,魏延还曾担任过汉中太守一职,不论是治理地方还是行军打仗,他的能力都是首屈一指的。
可就是这样一个文武双全的杰出将领,却始终得不到诸葛亮的信任。
诸葛亮甚至断言魏延“天生脑后有反骨”,对他处处提防。
而根据书中所述,当蜀国人在上方谷成功地用火攻之计烧死司马懿父子后,蜀军士气大振,随后更是一路高歌猛进,北伐接连告捷,最终顺利攻破长安城。
在此后的征程中,魏延作为一名关键人物发挥了巨大作用,直至天下实现大一统,他也未曾背叛蜀汉政权。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像诸葛亮这样足智多谋的智者会一直不看好魏延呢?
这个疑问始终萦绕在他心头,让他百思不得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