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大街,珍味馆,贾芸站在铺门前,
“各位看官留意了,珍味馆招牌调味品,今日头次开卖。瞧一瞧,门前这两缸,一缸便是那平常做出来的鸡汤,另一缸则是我们珍味馆招牌调料味精做出来的鸡汤。闻见没有,只这一小瓶味道便比那公侯府里的老汤不遑多让,先尝再买,五两银子一瓶。”
人群中有人喊道:“掌柜的,五两银子太贵了些吧。”
贾芸看向人群中那个方向,“五两银子绝对是物超所值,无论煲汤,炒菜只加一点便让你尝到那堪比丰乐楼的味道啊。省着些用,自能用个把月,如何贵了。”
旁边有大汉尝了口汤,赞道:“有滋味,果然是物超所值。”
大汉回头对人群中那人道:“吃不上肉就先去买粮食,来买调味料回家拌米吃不成。”
众人哄笑。大汉又道:“掌柜的先给我拿两瓶。”
贾芸满脸堆笑,“调料来之不易,工序繁杂,小店目前只有百瓶,为了众多官人都能尝个鲜,一人仅限购一瓶。”
一唱一和,吊足了众人的胃口,刚一开门便都挤进屋子里抢了起来。
此时刚挤进人群的璎珞急了,喊身边两个侍卫,
“快啊,赶快进去啊,要买不到了。”
两名侍卫为公主亲卫都是虎背熊腰,听闻此言,便为瘦小的璎珞开路。
璎珞抢上前去,喊着小厮,“快,先给我来三瓶,我们这有三个人。”
拿了装有味精的小瓶,璎珞先是拧开盖子闻了闻,味道奇异。
又去一旁尝了尝鸡汤,璎珞眼前一亮,果真味道鲜美,比公主府做出来的还好喝。
今个总算是买到了好东西,一会看公主怎么说,璎珞得意的一笑。
忽而璎珞又觉得,只有三瓶明显太少了,这等调味品自是该让公主送进宫里些,如此想着,璎珞便去找了掌柜。
“掌柜的,我是大皇子秦王府的奴婢,路过此处觉此物不错,便想多收了些,如何?”
贾芸闻言是皇子府的人,自己也拿不了主意,声称去问下东家,便去后堂找了贾蓉。
其实他对贾蓉限量出售也并不理解,生意这么好不应该多卖吗,为什么自己断自己财路。
赶到后堂,见到贾蓉正在堂上和薛蟠对坐饮茶闲聊,贾芸便上前一步道:
“蓉哥儿,薛大爷,前面来了个姑娘,说是秦王府上的,要多买味精,问咱能不能破一次规矩。”
贾蓉笑道:“怎能喊薛大爷,在铺子里自该喊东家。”
薛蟠很是受用,便也跟贾蓉笑了起来,他没想今日生意如此火爆,除了店里的味精,连一些常见的调料都人群被抢了去,自是开心得紧。
只听贾蓉又道:“如今形势难定,皇子各个谨小慎微,不敢出一丁点差错。此时更不可能差下人出来招摇过市,还爆出名号的。”
“此人定是假冒,无需多理睬便说不可坏了规矩即可。”
贾芸点头应允,躬身一礼返回铺面。
薛蟠开口询问:“为何我们不多卖些,明明已经产出了五百瓶之多。”
贾芸道:“物以稀为贵,京城里能花五两银子买个调味品的大有人在,我们卖的多了,慢慢便不再值这个价钱。”
“今日在黑市必会有我们的味精高价流通,这对我们而言也是件好事,待我们隔一日再开业,再次营造稀缺的假象,那时生意则会愈加火爆。”
薛蟠又问道:“味精的制作看似没有我们讲的那般繁琐,会不会被人学了去,若是如此我们可就坏事了。”
贾蓉便笑答,“自是不能,虽主料简单,但我又在其中加了许多中药作为辅料,是很难分辨成分,根据成品推断出味精配方的。”
看了薛蟠一眼,贾蓉又对他讲,“味精的名头打响,便可扩大生产,降价薄利多销。也称不上什么薄利,我们的成本很低,即便卖一两银子都有得赚。”
薛蟠撇了撇嘴不满道,“蓉哥儿你不厚道,当初还和我讲五成利。”
贾蓉大笑:“若是我当时果真说有八成的利,薛大哥只会当我是个骗子,哪里还肯与我合作。我讲五成利自是经过一番思忖的,结局不正证明刚刚好。”
薛蟠赞同的点了点头,脑中想着贾蓉规划的美好前景,到那时整个江南薛家丰字号的各家分号也可以做这门生意,江南富人更胜京都,那岂不是将要搬来银山。
话回前堂,
璎珞听闻贾芸的传话,却是被贾蓉气得半死。
这铺子的东家真是不识好歹,若是宫里赏识了,赐你一块匾额,你不得当传家宝供起来,竟然还敢不卖给我,连大皇子的面子也不给,什么人这么大的架子,真是气煞我也,璎珞心想。
重重哼了一声,便气鼓鼓的回到马车上。
掀开轿帘,璎珞上了马车,
正品鉴匾额字体的刘珺见她这幅光景,便问:“怎么了,没买到?”
璎珞摊开手中抱着的三个小瓶子,“买到了,可每个人只能买一瓶,我只买到了三瓶。我尝出他们用这个煲汤,味道很鲜美比公主府做的还好喝。果真是个好东西,便想向店家多买些,给公主备上送进宫里去。”
“我不能暴露自己是公主府的人,便谎称自己是大皇子府上的,可谁知他们的东家竟然不卖,气死我了。”
刘珺意味深长的笑了笑,随即捡起璎珞带回来的小瓶子,打开塞子闻了闻。
“这调料叫什么名字,多少银两买来的。”
璎珞回道:“掌柜的说叫味精,五两一瓶。”
“味道精深吗,倒是起得个好名字。”刘珺道:“先回府吧,尝尝味道如何,若是真如你所言的那般好,那便先把这两瓶送进宫里去。”
璎珞哦了一声,便仍去一旁生闷气,此时她只想将那东家捉出来狠狠的打板子,让他给自己难堪。
刘珺将小瓶子掐在手上,不停转动着,似是想到了什么。
随后刘珺会心一笑,另一桩发愁的事情,也有了些眉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