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神针

沐轶

首页 >> 风流神针 >> 风流神针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名门艳旅 神话版三国 汉末三国:一杆铁戟镇天下 朱门贤妻 快穿之反派又黑化了 三国请回答!崩坏的三国演义 殿前欢:暴君请温柔 三国第一狠人 翻云覆雨:从攻略尤物女帝开始 腹黑娘亲爆萌宝:九王,太凶猛 
风流神针 沐轶 - 风流神针全文阅读 - 风流神针txt下载 - 风流神针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中医针灸常识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什么是针灸

针灸即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用捻、提等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

针灸是中国古代常用的治疗各种疾病的手法之一。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从外治内”的治疗方法。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手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族医疗方法。干百年来,对保卫健康,繁衍民族,有过卓越的贡献,直到现在,仍然担当着这个任务,为广大群众所信仰。

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针灸为什么可以治病

针灸为什么可以治病,古今中外一直在研究,说法很多,但至今尚无定论。究其原因,主要是当今对调整人体机能的研究,常局限于神经反射、生化反应和生物分子物理运动的作用方面,而国内外对针灸的研究工作也因此常停留在这些范围内进行,未能深究到人体潜在功能的作用上。笔者经过长期的针灸治疗探讨与机理的研究发现,针灸穴位所引起的神经冲动,能激活人体的潜在功能,对人体以神经系统为主的各个系统、器官组织的功能产生强有力的调节作用,以防治各种疾病和抗衰老。这就是针灸的根本机能。

众所周知,人有很多功能,我国古代老子就说过:人有天地间的功能;荀子也说过:人能胜天。现代科学也证实了人体的确有很多功能,但其中仅有10%是显性的,常在应用,而90%是潜在的,还未被激活利用。人体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功能呢?这是由于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从防御侵害、寻求事物和延续生命的三大活动中,历尽无数艰难险阻和疾病的折磨,设环境而生存产生某些能力,这些后天获得逐渐进化为先天具有,其中有的功能由于一直在应用,则成为显形;有的功能虽已遗传下来,但因后天环境的改变而逐渐不应用了,则为潜在的。凡是功能具有一套行使其作用的功能装置,它在人体内有机、紧密、精巧的结合,主要包括中枢、内脏、和躯体三大部分。人体的功能装置内藏着错综复杂的分节性牵联,故亦可称神经节段功能装置。在患病时中枢内能建立病理反射来沟通许多功能装置,以增强防治病患的措施,这也是机体在进化过程中,适应环境生存反应所形成的。

研究结果表明,针灸只需在经络上,根据“切经”的信息取穴,再根据针感信息行针,就能够激活人体的潜在功能,活化其功能装置,发挥强有力的调整作用。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治病疗效,而且能治疗大量的难治杂病和绝症,如男女性功能障碍、不育与不孕、小睾丸、幼稚**、乳腺增生、脑积水(或伴有脑萎缩)、血管性头痛、神经性耳聋、侏儒等。因此人体功能装置不仅是人体形态功能的局部单元,也是针灸“切经”和针灸治疗的局部单元,这就是经络诊治的奥秘。

各种气功疗法、推拿按摩疗法、心理疗法和行为疗法等,实际上也是激活人体各种治病的潜在功能。而针灸激活潜在功能的作用,较上述的气功等疗法快得多、疗效高、简单易行、无副作用,费用也极少。因此怎样进一步用针灸的方法,或病人易接受地类似针灸的改进方法,根据临床实际需要安全、充分、灵活地激活人体防治疾病和抗衰老等潜在功能,是值得深入研讨研究的。这一原理有可能开创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学,造福于人类。

针灸的基本理论

(1)经络学说

经络是什么呢?原来,我国古代劳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医疗实践中,逐步认识到人体内存在着一些“气血”流行的通道。这个通道被中医称之为经络。它内而脏腑,外而肢节,纵横交错,遍布全身,起到运行气血的重要作用(类似人体的心血管、淋巴管等)。同时,又通过经络的复杂联系,将人体内外表里、上下前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筋脉皮肉各个部分,统一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类似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经络既然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当然也是一个十分奥妙、复杂的系统,这个经络系统包括经脉和络脉两大部分,其中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部分,大而直行,深而在里,又可分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两大类,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小而横斜,浅而在表,又可分为较大的十五络脉,以及遍布全身的孙络、浮络。

当人体发生疾病时,阴阳失调,脏腑失和,气血偏盛偏衰,都与经络、穴位有密切关系,只有熟悉了经络的循环分布、生理功能,才能用经络学说说明病理变化,指导辨证归经,进行针灸治疗。

(2)脏腑证治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古人称为“藏象”,藏,指藏于内,就是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意指内脏生理、病理所表现于外之征象,中医称心、肝、脾、肺、肾为五脏;小肠、胆、胃、大肠、膀脱、三焦为六腑。脏腑学说的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宫、九窍等,连结成为一个“五脏系统”的整体。其所叙述的脏腑名称虽与西医的脏器相同,但在生理、病理的含义上有很大差别。

脏腑证治是中医各种辩证论治的基础,它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结合八纲、病因、经络等理论,通过四诊合参,对疾病的证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断病因病机,病变部位及性质、正邪盛衰,以确定所患何证,然后根据证来决定治疗原则和方药。

针灸治病在脏腑证治方面的应用较多,如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称作腧穴,是针灸施术的部位。腧穴与脏腑密切相关,在疾病情况下,腧穴有反映病痛的功能,一般通路为:邪气→

经络系统→脏腑功能失调→表现症状(常在腧穴位置)。治疗时,通过调节经络系统而祛邪安脏。

(3)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基本理论,是古人通过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对自然界观察和认识的总结。是古人用以认识和解释自然界的方法论,古人用五行着重阐述“生化”,阴阳着重阐主“极变”,相当于现代的“量变”和“质变”。它自从被应用到中医学领域之后,便成为脏腑、经络的理论基础,并作为一种认识人体生命过程和疾病过程(即生、老、病、死全过程)的方法论,阐明人体的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对疾病的辨证论治。

阴阳理论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作为自然科学的中医学来说,也就自然而然地吸收了这一朴素的先进的哲学理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论是生理功能的发挥,还是病理过程的演变,都处于阴阳的变化过程之中,故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都是阴阳失调的结果。运用针灸治疗疾病,都是以恢复机体阴阳平衡为目的。在针灸临床上常有左右互取以及前后上下对应取穴法,这是阴阳互引的针灸法则,充分体现了针灸疗法重视平衡阴阳的核心思想。

五行理论的基本意义是以自然界五种基本物质代表五种抽象的功能属性,借以反映事物之间相生相克现象及其规律。五行学说对针灸临床有着广泛的指导和重要作用。

艾灸为什么能治病

每逢端阳节,在自家门上悬挂艾叶、菖蒲,借其芳香气味来避秽、消灾,是大多老年朋友熟知的常识,但艾叶用在针灸方面来防治疾病,就不一定人人都知道了。

艾叶是常用的中药之一,性温、味苦、辛辣、芳香,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中医医生多在虚寒性的出血症、腹中冷痛、月经不调、崩漏下血时配伍应用。而用得较多的,还是针灸方面,把艾叶制成艾绒、艾炷、艾条等点燃后,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温热性剌激,并能使药力内透,

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等防病治病的目的。

古代医书《医学人门》中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灸法是除药物、针刺之外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在传统的灸法中,艾灸只是灸法的一种,此外,还包括用灯心草蘸油点燃淬烫为位的灯火灸,用一些剌激性较大的药物,如大蒜;白芥子、旱莲草等捣烂后敷贴体表,让其发泡的无针灸,以及艾灸与其他方法配合运用,如在艾灸时垫隔生姜、食盐、胡椒粉的隔物灸,把艾条切成小段插在已刺人穴位的针柄上的温针灸等等。它们各有其特点和适应症,

针灸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选用不同的灸法来治疗的。

针灸的主要治疗作用

针灸治病是采用独特的针刺和艾灸等方法来达到其防治疾病的目的,具有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的作用。

调和阴阳

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来说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对于这些脏腑经络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运用针灸方法则可以调理阴阳,补偏救弊,恢复阴阳相对平衡,促进阴平阳秘,保持精气充沛,形气相合,神气内存。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经络腧穴配伍和针刺手法来实现的。例如:胃火炽盛引起的牙痛,阳热偏盛,治宜清胃泻火,取足阳明胃经腧穴内庭,针刺泻法。

寒邪伤胃引起的胃痛,属阳邪偏盛,治宜温中散寒,取足阳明胃经腧穴足三里和胃之募穴中脘,针刺泻法,并灸。

肾阴不足、肝阳上亢引起的眩晕,属阴虚阳亢证,按着“阴病治阳,阳病治阴”的原则,治宜育阴潜阳,取足少阴肾经腧穴太溪,针刺补法;取足厥阴肝经腧穴行间,针刺泻法。

脾阳不足引起的慢性泄泻,属阳虚阴盛,治宜温阳散寒,取足太阴脾经腧穴阴陵泉等穴,针刺补法,并灸。

由于阴阳之间可以相互化生,相互影响,故治阴应顾及阳,治阳应顾及阴,在调和阴阳时,常采用“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方法,临床上最常见的是运用募穴、背俞穴来调养脏腑的阳气和阴气。

扶正祛邪

疾病的发展过程,是正气和邪气的相互斗争的过程,正邪力量消长决定疾病的发展和转归,邪胜于正则病情加重,正胜于邪则病情减轻,因此,扶正祛邪是保证疾病趋向良性转归所不可缺少的。针灸治病,就在于能够发挥其扶助正气,祛除邪气的作用。

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主要是通过针刺手法和腧穴配伍来实现的。例如:

在刺灸方面,针刺补法和艾灸都有扶正的作用;反之,针刺泻法和刺血疗法都有祛邪的作用。

在腧穴配伍方面,膏肓俞、气海、关元、命门等穴,多在扶正时选用;十二井穴、十宣、人中等穴,多在祛邪时选用。

如见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的虚脱证,治宜回阳固脱,急取关元、神阙,大艾炷灸之,并取足三里,针刺补法。如见高热神昏,烦躁口渴,脉洪大而数的外感温热证,治宜泻热开窍,取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再取大椎、曲池针刺泻法。

扶正与祛邪,方法不同,但二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既可先祛邪后扶正,又可先扶正后祛邪,或扶正与祛邪并用。一般以“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为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疗效。

疏通经络

经络系统遍布体内,纵横联系,交叉出入,沟通表里,联系上下,构成人体气血运行通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若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经络不通,脏腑肢节失却温煦濡养,气血闭阻,则会疾病丛生,或滞或瘀,或虚或实,或寒或热,或气血失和,或阴阳偏颇。针灸治病则可利用其“疏通经脉,调和气血”的作用,根据经络与脏腑在生理病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机理,在经络循行分布路线和联系范围内选取一些腧穴,进行针刺或艾灸,使经络畅通,营运有度,气血调和,阴阳平衡。

针灸疏通经络作用同样主要是通过经络腧穴的配伍和针刺手法来实现的。以足阳明胃经为例:

足阳明经气偏盛之牙龈肿痛,取本经内庭穴,泻热通经止痛;足阳明经气偏衰的胃痛,可取本经足三里穴,温通经络补虚止痛;足阳明经气逆乱,包括浊气上逆的呕吐,清气不升的腹胀、腹泻等。亦可取本经足三里穴,升清降浊,调和胃气;足阳明经气阻滞引起的股髀部疼痛、麻木,可取本经髀关、伏兔等穴,疏通经气,畅和气血。

什么是“针感”

针感是一种深部感觉,有的定位明确,有的定位不甚明确。其性质多为酸、胀、重、麻、触电感,其中最常见的是酸、胀两种。临床上可单纯一种,也可见几种感觉混合出现。另外还有一些不常见的针感如抽动感、蚁行感、热感、凉感等。

由于不同穴位之间上述各种组织结构的复杂程度不同,而刺激不同组织所产生的各种针感的出现率也不同,这可能是决定不同穴位之间甚至同一穴位不同深度间针感性质有所差别的内在因素之一。刺激的方法不同,针感的性质也不相同,在同一穴位(内关穴)手法运针的针感多为酸胀感;电针刺激则多为麻感。又如同一神经干,用眼科镊子碰时产生麻的感觉,而用针刺时产生酸的感觉,手术刀分离它的鞘膜时产生麻的感觉,手搓它时又产生重的感觉。

人体实验表明,用毫针直刺印堂穴,针感为胀为主;直刺外膝眼穴,针感以酸、胀为主;而直刺合谷、内关、昆仑三个穴位可出现多种针感。用直接刺激经手术暴露的各种组织的方法,从病人的感觉反应得知:虽然刺激穴区的血管、神经、肌肉、肌腱和骨膜等各种组织都可引起酸、胀、重、麻等多种形式的感觉,但刺激不同组织所引起的各种感觉所出现的频次不一样;刺激神经干、较多引起麻感,刺激肌肉、肌腱、骨膜多引起酸胀感,而刺激血管则多引起痛感。

运针手法不同,针感性质亦异,如在内关行提插捻转手法时麻感的出现率较直刺时明显增加,这可能与提插捻转时易刺中正中神经有关。与此相反,在合谷穴行提插捻转手法时,麻感反而减少,而酸感的出现率明显增加。除合谷穴外,印堂、外膝眼、昆仑等穴在提插捻转时,酸感的出现率也不同程度的增加,这可能表明:提插捻转所产生的机械刺激比较容易产生酸的感觉。

什么是晕针

正常的针刺,患者除在进针时稍有轻微的疼痛外,针刺局部或身体上可有酸、麻、重、胀或舒适的感觉,一般人都能接受。只有在针刺过程中感到精神疲倦、头晕眼花、恶心欲吐,甚至出现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突然昏倒等症状时,才属于晕针。一般认为,这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一时性脑缺血、缺氧。初次接受针灸治疗的患者由于精神紧张,加上针刺时患者饥饿,或者大汗、大泻、大出血后体质虚弱,又采用了站立、坐姿的体位所致。针灸医生针刺手法太重、诊室环境不好、闷热或寒冷也是引起晕针的原因之一。

发生晕针时,只要及时拔去患者身上的全部留针,扶持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解衣带,注意通风和保暖,或给患者饮温开水,晕针现象一般几分钟就可消失。对出现晕厥的可指掐或针刺人中、内关、足三里或艾灸百会、关元、神阙等穴。必要时配合现代急救措施,很快就可恢复正常。

针灸处方四要素

(1)中医、针灸辨证:即根据中医、针灸理论和诊疗方法,对疾病进行全面检查、分析,制定出诊断、治疗、观察等的原则和方法。

(2)治疗法则:根据上述辨证,即可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比如中医辨证属“膀胱湿热”,针灸医师就用“清热利湿法”;“脾肾阳虚”就用“温补脾肾法”

(3)选穴、配穴:针灸治病是通过各种刺激方法作用于穴位来实施的。光有治疗还不行,医师要根据一定方案来选取穴位,

把不同穴位配合在一起,发挥最佳的治疗作用。

(4)具体实施方案:找准穴位后,医师就会确定用针刺还是用艾灸,用补法还是用泻法,等等。有了这些具体方法,才能真正起到治疗作用。

这四个环节是相互关联的,缺一不可。正规针灸医师在为患者治病过程中,不管有没有一纸看得见的处方,他在针灸治疗过程中一定会遵循上述原则,

即针灸处方四要素。

急症针灸的应用特点

急症,系指突然发生的疾病或意外损伤而言,有时也包括轻的病症骤然转剧或慢性病症的急性发作。它往往是邪毒过强、损伤过重或致病因子长期作用于机体的结果,表现为气血急剧闭阻或衰竭、脏腑功能逆乱、阴阳极度失调等。急症来势凶猛,病情危重,易于逆变,若不迅速救治,常可危及生命,因此,急症防治一直属于医学科学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

从历史上看,中医一直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类急症,自周秦迄至明清,代有发明,疗效卓着。也正是在同急性疾病的长期斗争中,构成了祖国医学的每一个重要进程。如对急性外感热病、温热病救治规律的探索和总结,促使伤寒与温病学说的诞生;而金元时期的各派论争,在很大程度上也围绕着急症。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中独特而重要的非药物急救方法,也是最早应用于救急的疗法之一。早在公元前5世纪,名医扁鹊就运用针刺及熨法成功地抢救了虢太子的“尸厥”,成为千古美谈。在历代一些有关急症治疗的医着中,如《肘后备急方》等,都记载了大量针灸救急的内容;还出现过如《备急灸法》这样的专门性急症着作。长期临床实践已经表明针灸在急症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近代,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由于其具有方法学上不可否认的长处,在急症治疗中逐渐占据统治地位,使得包括针灸在内的很多行之有效的传统疗法反而湮没不彰。

进入二十世纪下半叶,一方面,疾病谱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在现代难治病逐渐占据重要地位的同时,急性病症的表现形式和病种也有更新和扩展;另一方面,由于回归自然的思潮的掀起,人们寻求副作用小,非手术疗法的愿望愈来愈强烈。所以,特别从六七十以来,中医治疗急症成为我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界新一轮热潮。几乎与此同时,广大针灸工作者也同其他中西医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务人员一起,对急症针灸进行了实践、提高和推广,取得长足进展。和传统的以个体经验不同的是,通过一个一个急性病症的具有相当数量样本的治疗观察,运用各种现代手段验证对照,进一步表明,针灸疗法确实是现代急症救治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而且有着不少为其他疗法所不及的长处。

针灸救急大致有以下一些应用特点:

(一)双相调节平衡阴阳

急症救治,以挽救生命,解除危急症候为首务。关键在**速有效地平衡逆乱之阴阳。针灸的基本作用即是“调阴与阳”(《灵枢?根结》)。急症之阴阳失衡,主要表现有二:一为气血活动异常。如气血骤闭,针灸可宣痹通闭,恰如孙思邈所云:“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道之,灸以温暖之”(《千金翼方?卷二十八》);如气血剧竭,针灸亦可补气滋阴,回阳救逆,所以《灵枢?终始》指出;“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二为神志活动异常。不论气血痰食闭阻清窍,或系气血虚少不能上承所致的各种神明失常状态,均可用针灸“治神”,予以调节。如休克一症,归属厥脱,为邪胜正虚而阴阳有离决之状,神明受扰,病情危重,借针灸调节之功,激发经气,常能使陷入衰竭之脏器功能平复,神志回复正常。

值得一提的是,针灸调节具有双向的特点,即在扶正的同时,又可祛邪。这在复杂多变的救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试以针灸抗炎为例,急性炎症均包括防卫反应和损伤反应两个方面,防卫反应太过或不及,均会使炎症加重;而损伤反应任其发展,亦将招致病变不可逆转。已经观察到,针灸治疗既能提高机体的正常防卫反应能力,控制过分的防卫反应,使它保持在适度的状态,同时又有效地抑制损伤反应,减轻对机体的伤害。

针灸在急症救治中的调节作用,目前已经得到了大量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的证实。我们将在后面各论中详细讨论,这里就不赘述了。

(二)迅速及时简便经济

急症治疗,强调一个“急”字。急症病急势猛,多应就地施治,以免贻误抢救时机。现代医学在救治上虽有各种有效措施,但一般需复杂的设备及必要的药物;中医治疗虽不要求更多的设备,然而也要具有疗效确切的药物,特别是速效高效的药物,且其给药途径及药物剂型尚在进一步改进中。而在这一点上,针灸最有长处。它不受地点、时间、设备、药物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器具简单,随时随地,均可应急。

由于针灸应用迅捷简便,就能及时控制病势,有利于做到急病急治。急症初期,邪正相争,往往邪偏盛而正未衰,重在快速截断,及时应用针灸之法,常可顿挫其锋,防止变症发生。即使一些不适于单一针灸治疗的急症,通过及时处置,亦能转急为缓,为进一步的中西医治疗提供良好的基础。如急性心肌梗死,近年来一些单位就应用内关穴止剧烈发作的胸痛,止痛率达到100%,再配合其他中西医疗法,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

经济是急症针灸的又一大特点。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已经成为不少国家政府和患者的沉重负担。急症救治是其中一笔重要的支出。针灸治疗无论从节约药品资源还是节省医疗开支都有其它疗法难以替代的作用。

(三)适应范围广泛极少副作用

据统计,在目前300余种针灸适应病症中,急症占百种以上,遍及内、外、妇、儿及五官等各科。应用如此简单的刺法和灸法却能有效地救治这么多急性病症,确为其他疗法所不及。适应范围的广泛还表现在,针灸既可以单独治疗急症,如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黄疸型肝炎等;也可以以针灸为主,配合其他中医或西医的疗法,如胆石病等;还可以针灸为辅,以其他疗法为主,如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急性心肌梗死等。随着人们对急症针灸救治规律的进一步认识,针灸的各种变革方法(如电针、穴位注射、穴位激光照射等)日益增多,针灸治疗的急性病种还在不断增加之中。

目前临床上应用于治疗急性病症的化学合成药物几乎都存在严重程度不同的毒副作用,中药尽管好一点但其中不少也有一定的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已对人类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药物的短处正好是针灸之长,一般而言,只要正确掌握其操作方法,针灸极少产生毒副作用。1997年11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召开的针灸听证会上将这一条作为向世界推广针灸医学的重要依据在之一。减少和避免治疗过程中的毒副作用,对处于急症状态的患者来说,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四)用以预防急症

急症病势急重,对机体戕害明显,病人遭受痛苦较大。因此预防急症的发生,历来是急症防治学中重要的内容。应用针灸预防急症,也是针灸疗法的一大特点。早在唐代就明确地记载了以灸法预防恶性疟疾的经验:“凡人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也”(《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九》)。明代《针灸大成》也提到灸防中风。

建国后的一系列工作,进一步证实了针灸确实可以预防急症。在临床上,五十年代末就有人通过2000余例观察,发现针灸对小儿急性脊髓灰质炎具有一定预防作用;在动物实验上,电针或穴位注射动物某些穴位后,该组动物放血后血压下降程度,停止放血后血压回升速度及存活率均较对照组为高,表明针灸对动物休克的发生,具有某种预防作用。另外,一些机理研究的实验中也观察到,

针灸能增强细胞及体液免疫作用。特别是针灸能促使抗体的产生提早或在血液中维持的时间延长,且可令长期降低的抗体增多,效价增高。这为针灸可以预防急性传染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尽管针灸疗法在急症救治中具有上述重要特点,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引起针灸界及关心这门学科的人们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在不少治之有效的急性病症中,针灸疗法尚未列入常规措施。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种是对古往今来大量的这方面的临床实践有待全面的、系统的、客观的总结,以作出科学的评价,同时,针灸防治急症还需要进一步积累和探索,使治疗方法更趋完善,治疗效果更为提高。当前的一个首要任务是,如何进一步加强急症针灸的标准化、规范化研究。天津中医学院的石学敏教授,在针灸治疗急性脑血管病上从大量实践中所总结出的量化方案,应该说具有表率作用。作者撰写本书即是一个尝试。这有后面还将提到。

2.对针灸在急症救治中的确切作用于应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如上所述,针灸的作用主要在于调动机体本身的抗病能力。由于急性病症症情复杂严重,变化多端,常可超出机体本身调节范围。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单一的针灸往往不能奏效,或者只能对某一症侯有效,或者只能在某一阶段有效,而必须积极配合中医或西医的救治之法。所以,我们既要充分评价针灸在急症救治中的作用,又要防止“万病一针”的偏向。

3.急症针灸防治机理有待进一步阐明。因为机理的阐明,将会对急症针灸的治疗效果的提高和范围的扩大带来新的突破。虽然已经作了不少工作,但仍是薄弱环节。迄今为止,急症针灸,其理论依据,主要是形成于《内经》的传统针灸经络理论,在方法上,很大程度依然古代和现代医家长期大量的经验积累。要提高针灸在急症救治中的地位,充分发挥针灸所长,这显然是关键之一。这需要针灸工作者团结有志于此的各门学科工作者共同做出努力。

刺血法和火针法禁忌

一、刺血法禁忌

刺血疗法是一种损伤性的穴位刺激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三棱针和皮肤针刺血,临床上尚有用小眉刀或手术刀刺血。为了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应严格注意下列点。

(一)、熟悉刺血禁忌症

刺血的禁忌症,在《内经》中已经初步提出,如《灵枢?血络论》云:“脉气盛而血虚者,刺之则脱气,脱气则仆”,又如“其小而短者少气,甚者泻之则闷,闷甚则仆不得言”(《灵枢?经脉》),表明气血虚弱体质差者,不宜刺血,否则易引起虚脱。

目前一般认为有以下情况,不宜施行用三棱针、小眉刀或手术刀放血的刺血疗法。

1、贫血、低血糖、有血液病或出血倾向者。

2、肝肾或心脏有严重疾患、有出血性疾病不用本法;孕妇、年老体弱者宜慎用。

(二)、针具和刺血部位必须严格消毒,以防引起感染。三棱针须放在高压蒸气锅内,于15镑汽压,120c高温下,保持15min以上。每根消毒过的针,使用一次即须再次消毒。不宜用高压或煮沸消毒的皮肤针针具、手术刀等,可用75%酒精浸泡20~30min。目前,临床正在逐步推广一次性无菌三棱针和皮肤针,应是方向。刺血的穴位,消毒应严格。可先用2%的碘酒涂擦穴区局部皮肤,再以75%的酒精脱碘,即用酒精棉球由内向外擦去碘酒。

(三)、刺血前,要对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对放血的顾虑,以免引起患者紧张,发生晕针等意外事故。刺血引起的晕针,与一般毫针刺所致类似:轻者:头昏、眼花、恶心、眩晕;重者,可有脸色苍白、脉搏微细、汗出肢凉、血压下降,甚者失去知觉。其处理方法亦同:应立即停止继续治疗。轻者令患者平卧,双脚抬高,喝点温开水即可;重者可用艾条熏灸百会穴,或针刺人中、涌泉等。

(四)、刺血时必须注意操作方法,刺络时,下手不可过猛,恰当掌握出血量,防止伤及其它组织。关于出血量多少问题,古籍记载不一,有多有少。主张少者,如《素问?玉版论要》云:“夏刺络俞,见血而止”,似指微量;后世医书,有“出血如豆”之说,量亦不多。而《内经》屡见载有“血变而止”,意为血色由紫变红,血量显然较前为多。宋代楼全善治疗喉痹出血量达半盏,而金元?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所述的刺血量多用升、斗、杯、盏计量,虽然古今计量不同,但还是较大的。那么究竟以多少为宜,我们认为应该因病而异,因人而异,因针具而异。

(五)、刺血一般是指刺破静脉出血,切忌刺中动脉,故在有动脉分布部位刺络时,极宜谨慎。临床上已发生因三棱针刺血不当,刺破较大的血管造成出血不止。

二、火针法,古称焠刺、燔刺,是用特制针具烧红后刺入腧穴或特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此法始见于《灵枢?官针》:“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使用本法要重视以下注意事项。

(一)、治疗前宜检查针具,发现有剥蚀现象的不宜再用。

(二)、火针刺激强烈,体质虚弱者、小儿及孕妇应慎用或不用;某些易发生意外事故的部位如胸背部、颈项部等应慎用。

(三)、熟悉穴区解剖,避开血管、肌腱、神经干及内脏器官,以防损伤。

(四)、烧针是使用火针的关键步骤,在使用火针前,必须把针烧红才能针刺。

(五)、根据病情、年龄、针刺部位的肌肉厚薄及血管深浅情况正确掌握

针刺深度。一般而言,四肢、腰腹针刺宜稍深,可刺2~5分深;胸背部穴位针刺宜浅,可刺1~2分深。主要应据病变深浅为准,以针芒达到或接近为度;浅刺时,叩刺力量不能太猛,须均匀、稀疏,以免造成表皮剥脱。火针一般间隔3~6天治疗一次,病程按病情、体质而定。

(六)、面部慎用火针,因火针刺后有可能留下较小的疤痕,因此除治面痣和扁平疣等外,面部一般不用火针。

(七)、针后局部出现红晕或红肿未能完全消失时,则应避免洗浴,以防感染。

(八)、针后局部发痒,忌用手抓搔,以免感染。

(九)、针孔处理:如针刺1~3分深,可不作特殊处理,若针刺较深,针后可用消毒纱布敷贴,用胶布固定1~2天,以避免感染。

什么是灸法

灸法的概念

灸法就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部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灸法的特点

灸法虽为古代疗法,但疗效独特,古有“灸治百病”之说,现代研究已证明:灸法可以调整脏腑机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功能。因此现代灸法运用仍很广泛。针、灸两法各有特点,不能互相替代。例如:灸法的温热保健作用等针刺法难以达到;而放血及对深部组织病症的作用,又是灸法所不及。二者之间具有共同性、互补性和特异性。

灸法简介

我国灸法种类很多,但总的来说可分为艾灸法和非艾灸法两大类。

一、艾灸法

艾灸法,它是以艾叶制成艾绒作为灸材的一种施灸方法。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临床上应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本法。

艾灸法分艾炷灸和艾条灸。艾炷灸又有着肤灸(直接灸)、隔物灸(间接灸)之分;艾条灸则有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及按压灸、隔物悬灸等不同种类,其治疗作用各有特点。由于“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名医别录》),作为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理气祛寒,回阳救逆等作用,制成艾绒后易于燃烧,气味芳香,火力温和,其温热能穿透皮肤,直达组织深部,因此,艾灸法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

艾叶,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artemisia

argyilévl.etvant.)的干燥叶。又称冰台、医草、灸草、家艾、甜艾等。艾名的来源,《本草纲目》载为:“此草可乂疾,久而弥善,故字从乂

,而名‘艾’”。“冰台”一名来自“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博物志》),医草(《名医别录》)和灸草(《埤雅》),均因医家用其灸治疾病而得名。我国各地均产,故还常根据其产地定名,如河北产者称北艾,浙江四明产者称海艾,湖北蕲州产者称蕲艾。

艾是我国劳动人民认识和使用较早的植物。《诗经·王风》:“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屈原名篇《离骚》中写道:“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表明艾在公元前就已普遍应用。这种应用,当以药用为主,这可从其他的一些典籍中可得到印证,如《孟子》载:“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庄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之说。

而将艾灸作为一种具体治疗方法并记载于医学典籍上,则首见于《五十二病方》,内载二个用艾治病的处方,其中一方即为以艾叶作直接灸疗,治疗男子肠疝:“秃贵():取垢,以艾裹,以灸颓者中颠,令烂而已”。意为取粗麻的碎末裹在干燥的艾叶里,在颓疝患者的头顶正中部灸治,直至局部皮肤烧灼溃烂为止。稍后的《灵枢》一书中,提到的灸疗也是以艾叶作材料的,并有“其治以针艾”之说,已将“艾”作为“灸”的代名词了。历代医籍虽也曾记载其他灸材,但均无艾应用的广泛和历史之久远。艾叶作为药物记录,以梁·陶弘景《名医别录》最早,对其药性理论作了较全面的论述:“艾叶: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宋·苏颂《图经本草》是最早对艾叶生药学内容有较完整记载的专着,云:“艾叶,旧不着所出州土,但云生田野。今处处有之,以复道者为佳,云此种灸病尤胜,初春布地生苗,茎类蒿而叶背白,以苗短者为佳”。明代李时珍则十分推崇用蕲艾施灸,他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艾叶)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日下重之,谓之蕲艾,相传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异也”。

施灸用的艾,首先要求采嫩的艾叶,以春季采集为佳,且放置的时间要久。故宋代苏颂《本草图经》说:“三月三日,五月五日,采叶暴干,经陈久者方可用”。唐时孙思邈《千金翼方·卷十七》则认为:“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易伤人肌肤”。其次,艾绒制作时,要去除杂质和灰尘,艾绒要捣得烂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叙述颇详:“取净叶,扬去尘屑,入石臼内,木杵捣熟,罗去渣滓,取白者再捣,至柔烂如绵为度。用时焙燥,则灸火得力。”古人的这些经验,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现代,对艾叶的应用研究更趋深入。在品种方面,发现全国各地除了正品艾叶(a.argyi)为主要使用品种以外,还有不少地区将艾蒿(avandefolia

dc.)、魁蒿(a.princepspamp.)作为艾叶使用。据统计目前国内艾的品种达20余种之多。前3种因历史的原因,可视作艾叶的代用品,其余20多种则应视为艾叶的混伪品而予以区别。在艾叶的品质方面,大量的研究表明,蕲艾在挥发油及微量元素含量、燃烧放热量等方面明显优于其他地区所产艾叶。在艾叶采收期研究中,以艾叶的挥发油的醇浸出物含量以各中所含化学成分的多少为指标的研究结果表明,艾叶的采收期以端午节前后(5~6月份)最为适宜。在每天的采集中又以中午采收的挥发油含量最高。

由于艾叶具有:取材方便,价格低廉;艾绒便于制作成各种形状的艾炷、艾条;艾易于点燃,燃烧时热力温和持久,能窜穿皮肤,直达深部等优点,所以应用至今,久盛不衰。

二、非艾灸法

非艾灸法是指不是以艾绒作为剌激源的灸法,是我国丰富多采的灸法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非艾灸法又因其剌激源的不同而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以温热作为剌激源的热灸法;一类是在常温下以某些对皮肤有一定剌激作用的物质进行灸治的冷灸法,也称为天灸法,现代亦称为;发泡或引泡疗法;另一类则是以温度在摄氏零度以下的剌激物作用于穴区达到灸治目的的冰冻灸法。

非艾灸法,尤其是热灸法和冷灸法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晋代《肘后备急方》中就载有用蜡灸法治狂犬咬伤,方法是“火灸蜡以灌疮中”。唐?《千金翼方》治疗疔疮以竹茹为热源:“刮竹箭上取茹作炷,灸上二七壮。”在宋代的《针灸资生经》中更对冷热两类灸法均作明确记述。如热灸法,就提到用干燥的鼠粪燃着施灸:“旧传有人年老而颜如童子者,盖每岁以鼠粪灸脐中壮效也。”另如冷灸法:“乡居人以旱莲草捣碎,置在手掌上一夫,当二筋中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疟。”到明代,非艾热灸法有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类似艾条灸的桑枝灸、桃枝灸等,如李梴的《医学入门》:“桑枝燃着,吹息火焰,以火头灸患处。”而桃枝灸则更类似雷火针法:“取桃枝削为木针,如鸡子大,长五六寸,平之。用时,以棉纸三五层衬于患处,将针蘸麻油点着,吹灭,乘热针之。”(《本草纲目》)。除此之外,明清时期还出现各种不同形式的非艾灸法,诸如灯火灸、神灯照法、药锭灸法、药捻灸法以及水灸等法。非艾灸法在现代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一方面是对传统方法的扬弃,即将一些已不适应现代临床的灸法如桑枝灸、桃枝灸及鼠粪灸等淘汰出局,而对一些确有价值的灸法予以挖掘、完善、推广、提高,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的灸法如壮族药线灸,更得以继承发扬。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科技的参与,出现了大量新的非艾灸法。这些,我们都将在以下章节中分别予以介绍。

灸法的适应证

一、古代灸法治疗的病证

《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一方面表明灸法有特殊疗效,针刺灸法各有所长,灸法有自已的适应范围;另一方面,灸法还可补针药之不足,凡针药无效时,改用灸法往往能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古人对灸法适应病证的长期大量的临床观察,表明灸法不仅能治疗体表的病证,也可治疗脏腑的病证;既可治疗多种慢性病证,又能救治一些急重危症;主要用于各种虚寒证的治疗,也可治疗某些实热证。其应用范围,涉及临床各科,大致包括外感表证、咳嗽痰喘、咯血衄血、脾胃虚证、气滞积聚、风寒湿痹。上盛下虚、厥逆脱证、妇儿诸疾、顽癣疮疡、瘰疬肿毒等。对此,历代医着多有载述。如《黄帝内经》提到灸治癫狂、痈疽,《诸病源候论》也有灸治中风及各类心痛急症的记载。《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尤倡灸疗治疗急难诸症。《太平圣惠方》最早记载灸治小儿急症,达47种之多。《备急灸法》详述了22种急症的灸治方法,为灸治急症的专书。《针灸资生经》创天灸截疟。《外科正宗》力倡灸治疡科急症。《神灸经纶》对伤寒发热、白虎历节风、癫狂、中暑、肠痈、乳痈。青盲、喉痹等诸多病证均施以灸法。

值得一书的是,古人在灸疗保健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保健灸在唐代开始得到重视,当时主要从防病角度出发。如《千金翼方》云:“一切病皆灸三里三壮。”而《外台秘要》进一步指出:“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足三里,令人气上眼暗。”这里实际上已涉及到灸疗的健身强体作用了。到宋代灸疗保健作用已被充分认识,如《针灸资生经》提及:“气海者,元气之海也,人以元气为本,元气不伤,虽疾不害,一伤元气,无疾而死矣。宜频灸此穴,以壮元阳,若必待疾作而后灸,恐失之晚也。”除气海穴外,不少医着还总结了其他的一些穴位。如《扁鹊心书》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亦可保百余年寿矣。”张杲的《医说》强调“若要安,三里莫要干”。释为化脓灸后,灸疮未愈之前即为不干。意指反复灸足三里,可起到保健作用。《扁鹊心书》还提到了保健灸的某些操作之法,如“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该书也载述了一些实例:“王超者……年至九十神彩腴润……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炷,久久不畏寒暑,累日不饥。至今脐下一块如火之暖。”《针灸资生经》也载有:“旧传有人年老而颜如童子者,盖每岁以鼠粪灸脐中一壮故也。”

最具借鉴意义的是某些宋代医家的自身体验,王执中在《针灸资生经》中提到“予旧多病,常苦气短,医者教灸气海,气遂不促,自是每岁须一、二次灸之。”窦材也深有感触:“余五十时,常灸关元五百壮,即服保命丹、延寿丹。渐至身体轻健,羡进饮食。六十三时,因忧怒,忽见死脉于左手寸部,十九动而一止乃灸关元、命门各五百壮,五十日后死脉不复见矣。每年常如此灸,遂得老年康健。”(《扁鹊心书》)。明清医家有保健灸上虽无较大发展,但也有所继承,如明·张景岳在《类经图翼》卷八载:“在神阙行隔盐灸,若灸至三、五百壮,不唯愈疾,亦且延年。”《玉龙经》亦载有:“膏肓二穴治病强,此穴原来难度量,斯穴禁针多着艾,二十一壮亦无妨。”

民国时期的着名针灸家承淡安曾介绍一种叫“仙传寿灸疗”的保健灸疗,具体操作为:取涌泉穴,“每月初一日起灸到初七日止,每日卯时灸到辰时。每逢艾灸时,艾团如小莲子大,如痛则除之。姜片用与不用,随人自便,均至知痛止而已。每逢初一日,每足灸二十六壮,初二日灸七壮,初三至初七日均同初二日之法行之。”

总之,古人认为艾灸对寒热虚实诸证都可应用,但无论用于何种疾病,医者都必须详察病情,细心诊断,根据患者的年龄和体质,选择合适的穴位和施灸方法,掌握运用适当的补泻手法和灸量,该灸则灸,以适合病证为原则。这些都可供临床借鉴。

二、现代治疗病证

目前,灸治病证约在二百种左右,其主要适用病证如下。

1.内科病证:感冒、急性细菌性痢疾、细菌性食物中毒、流行性腹泻、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肝硬化、支气管哮喘、呃逆、慢性胃炎、胃下垂、风湿性关节炎、冠心病、高血压病、流行性出血热、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肥胖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艾滋病、硬皮病、中风、遗传性共济失调、急性脊髓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雷诺病、红斑性肢痛、股外侧皮神经炎、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不宁腿综合症、精神分裂症、癫痫、慢性肾炎、肾下垂、阳痿、功能性**不能症、**异常症、恶性肿瘤、放射反应等。

2.外科病证:急性炎症、疖、指(趾)感染、急性淋巴管炎、颈椎病、骨折、切性腰扭伤、急性乳腺炎、褥疮、狭窄性腱鞘炎、肱骨外上髁炎、骨关节炎、慢性前列腺炎、骨结核、血栓性浅静脉炎、腹股沟斜疝、痔、直肠脱垂、输血输液反应、乳腺增生病、前列腺肥大症等。

3.皮肤病证:带状疱疹、白癜风、斑秃、银屑病、冻疮、神经性皮炎、寻常疣、黄褐斑、腋臭、鸡眼等。

4.妇产科病证:**脱垂、习惯性流产、外阴白色病变、胎位不正、功能性**出血、痛经、慢性盆腔炎等。

5.儿科病证:脑积水、流行性腮腺炎、婴幼儿腹泻、小儿厌食症、小儿遗尿症等。

6.五官科病证:近视眼、麦粒肿、单纯性慢性青光眼、老年性白内障、过敏性鼻炎、萎缩性鼻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内耳眩晕症、颞下颔关节紊乱症、复发性口疮等。

7.保健:戒烟、抗衰老、抗疲劳等。

针灸中常用灸法

艾炷直接灸

将灸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称为直接灸。根据灸后有无烧伤化脓,又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

化脓灸(瘢痕灸)

用黄豆大或枣核大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组织经烫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能改善体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起到治疗和保健作用。目前临床上,常用此法对哮喘、慢性胃肠炎、发育障碍等疾病和体质虚弱者进行施治。

操作方法:

1.体位的选择和点穴:因灸治要将艾炷安放在穴位表面,并且施治时间较长,故要特别注意体位的选取,要求体位平正、舒适。待体位摆妥后,再在上面正确点穴。

2.艾炷的安放和点火:首先按要求制作好所需的艾炷,除单纯采用细艾绒外,也可在艾绒中加入一些芳香性药末,如丁香、肉桂(丁桂散)等,有利于热力的渗透。然后,在施灸的穴位处涂以少量的葱、蒜汁或凡士林,以增强粘附和刺激作用。艾炷放好后,用线香将之点燃。每灸完一壮,以纱布蘸冷开水抹净所灸穴位,复按前法再灸,一般可灸7~9壮。

3.敷贴药膏:灸治完毕后,应将局部擦拭干净,然后在施灸穴位上敷贴玉红膏,可1~2日换贴一次。数天后,灸穴逐渐出现无菌性化脓反应,如脓液多,膏药亦应勤换,约经30~40天,灸疮结痂脱落,局部留有疤痕。在灸疮化脓时,局部应注意清洁,避免污染,以免并发其他炎症。同时,可多食一些营养较丰富的食物,促使灸疮的正常透发,有利于提高疗效。如偶尔发现有灸疮久不愈合者,可采用外科方法予以处理。

非化脓灸(无瘢痕灸)近代对灸法的应用,有以达到温烫为主,不致透发成灸疮,称为非化脓灸。其方法是,先将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然后将小艾炷放在穴位上,并将之点燃,不等艾火烧到皮肤,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或压灭,更换艾炷再灸,连续灸3~7壮,以局部皮肤出现轻度红晕为度。因其不留瘢痕,易为患者接受。本法适用于虚寒轻证。

艾炷间接灸

又称间隔灸或隔物灸,指在艾炷下垫一衬隔物放在穴位上施灸的方法,称间接灸。因其衬隔药物的不同,又可分为多种灸法。其火力温和,具有艾灸和垫隔药物的双重作用,患者易于接受,较直接灸法常用,适用于慢性疾病和疮疡等。

1.隔姜灸:将新鲜生姜切成约0.5cm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

放在穴位施灸,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可将姜片稍许上提,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或在姜片下衬一些纸片,放下再灸,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本法简便易行,一般不会引起烫伤,临床应用较广。生姜味辛,性微温。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作用。故此法多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如感冒、咳嗽、风湿痹痛、呕吐、腹痛、泄泻等。

2.隔蒜灸:用独头大蒜切成约0.5cm厚的薄片,中间用针穿刺数孔,放在穴位或肿块上(如未溃破化脓的脓头处),用艾炷灸之,每灸4~5壮,换去蒜片,每穴一次可灸5~7壮。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泡,故应注意防护。大蒜味辛,性温。有解毒,健胃,杀虫之功。本法多用于治疗肺痨、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疖等。

3.隔盐灸:又称神阙灸,本法只适于脐部。其方法是:患者仰卧屈膝,以纯白干燥的食盐,填平脐孔,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如患者脐部凸出,可用湿面条围脐如井口,再填盐于脐中,如上法施灸。加施姜片的目的是隔开食盐和艾炷的火源,以免食盐遇火起爆,导致烫伤。这种方法对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和虚脱等证,具有回阳救逆的作用。凡大汗亡阳、肢冷脉伏之脱症,可用大艾炷连续施灸,不计壮数,直至汗止脉起,体温回升,症状改善为度。

4.隔附子(饼)灸:以附子片或附子饼(将附子切细研末,以黄酒调和作饼,厚约0.5cm,直径约2cm)作间隔,上置艾炷灸之。由于附子辛温火热,有温肾补阳的作用,故用来治疗各种阳虚证,如阳痿、早泄以及外科疮疡窦道盲管,久不收口,或既不化脓又不消散的阴性虚性外证。可根据病情选取适当部位灸治,饼干更换,直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近人有以附子,或其他一些温热、芳香药物制成药饼作间隔灸。

灸时在药饼下衬垫纱布,以防烫伤,药饼灸后可重复再用。

艾条灸

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之上的一种灸法。一般艾火距皮肤有一定距离,灸10~20min,以灸至皮肤温热红晕,而又不致烧伤皮肤为度,此为悬起灸。悬起灸的操作方法又分为温和灸、回旋灸和雀啄灸。

1.温和灸: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cm,进行熏烧,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min,至皮肤红晕为度。如遇到昏厥或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及小儿时,医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生的手指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节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烫伤。

2.雀啄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移动。

3.回旋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皮肤虽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位置不固定,而是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进行灸治。

药条灸

指用药物与艾绒卷成艾条。临床上常用的有太乙针灸与雷火针灸。

1.太乙针灸:施灸时,将太乙针的一端烧着,用布七层包裹其烧着的一端,立即紧按于应灸的腧穴或患处,进行灸熨,针冷则再燃再熨。如此反复灸熨7~10次为度。

此法治疗风寒湿痹、顽麻、痿弱无力、半身不遂等均有效。

2.雷火针灸:其制做方法与“太乙针”相同,惟药物处方有异。施灸方法与“太乙针”相同。

温针灸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方法是,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时,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的艾条,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将针取出。此法是一种简而易行的针灸并用方法,值得推广。

灯火灸

方法是用灯心草一根,以麻油浸之,燃着后,于应灸的腧穴上焠烫之。每听“叭”一声响,为一壮。功能为疏风解表,行气化痰,清神止搐。多用于治疗小儿脐风和胃痛、腹痛、痧胀等症。

天灸

本法又名发泡灸,因其敷贴药物后,发泡如灸疮而得名。古人文献中记载的天灸很多,兹择要介绍数种如下:

1.毛茛灸:采取毛茛叶子揉烂,贴于寸口部,隔夜就发生水泡,如被火灸。可以治疗疟疾。

2.斑蝥灸:斑蝥乃一种甲虫。灸治时,将斑蝥浸于醋中,擦抹患部,能治癣痒。

3.旱莲灸:用旱莲草捣烂,敷置穴位上,使之发泡,可以治疗疟疾等症。

4.蒜泥灸:用蒜泥贴于手太阴经的鱼际穴处,使之发泡,可治喉痹。

5.白芥子灸:用白芥子研末敷患处,使局部充血,发泡,可以治疗阴疽、痰核、及膝部肿痛。

砭石与针灸

传统的针刺疗法起源于砭石。砭石是一种锐利的石块,主要被用来切割痈肿、排脓放血和用它刺激人体的穴位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可以说是最早的医疗工具,对此我国的古书中也有记载,如《内经》说“,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说文解字》也说“砭,以石刺病也”。具体说明了砭石是通过刺人体来治病的。

那么,砭石是怎么会被用来治病的呢?

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生存往往要与大自然作斗争,常常在较为恶劣的环境中干活。因而会被尖石、树枝、荆棘等划破、撞伤皮肤,甚至会碰破皮肤而流血;但偶然也有在碰伤或流血之后,却使原有的疾病减轻或消失了。经过反复多次重现后,人们自然会认识到刺激人体的某一部位或使之流血,可以治疗部分疾病。于是经过长期的认识实践与积累,蒯产生了用砭石治病的方法。

一般认为用砭石治病起于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打制、磨制的技术,能够制造较为精细的石器。砭石的形状主要是根据它的用途而定。如用作穿刺的做成剑形、针形,一般称为针石。用作切割的做成刀形,一般称镥石。这已经从出土文物中得到印证,如1963年在内蒙多伦旗头道洼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出土了一枚经过加工的石针,针长为4.6厘米,针身呈四方形,一头呈尖状.一头呈扁平的半圆状,有刃口,既可用来针刺又可用于切割。

随着砭石的广泛应用与实践,人们又发明了骨针与竹针。当已经有能力烧制陶器时,又发明了陶针。随着冶金技术的发明,人们又发明创造了铜针、铁针、银针、金针,丰富了针的种类,扩大了针刺治疗的范围。

对人体的某一部位进行温热刺激,以达到治病的目的,这种方法称为灸法;灸法产生于古人用火取暖。人们在烤火中祛散了寒凉,得到了温暖,同时体会到原有的疾病或疼痛却因此而减轻或消失,于是就用兽皮或树皮等包上烧热的石块、砂士等,贴敷在身体的某一部位以局部取暖,解除一些病痛。这就是原始的热熨法。人们又逐步改善这种热熨

灸所用的燃料,一开始往往用杂草树枝等,以后逐步发展到木炭灸、竹筷灸、艾灸、硫磺灸、雄黄灸、灯草灸等,而最常用的是艾灸。因为艾叶具有温经散寒止痛等功效,用以烧灸则热气内注,能温煦气血,治疗虚寒之证。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赵氏嫡女 疯批小师叔她五行缺德 穿越之还珠风流 穿越豪门之娱乐后宫 遍地尤物 福艳之都市后宫 田野花香 魔女天娇美人志 山乡艳事 渔港春夜 重生之官路商途 军婚蜜甜:我在家属院的随军日常 我的极品老婆们 西游之大娱乐家 这个病人我不治了! 名门艳旅 军婚:彪悍媳妇她带数亿资产穿越 天龙风流之替身段誉 重生嫡女有空间 曼陀罗妖精 
经典收藏名门艳旅 朱门风流 大宋的智慧 我在明末修仙 特工:开局郑耀先和我接头 定河山 靖明 北洋1917 武炼巅峰 北朝帝业 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我从秦末开始长生不死 三国之暴君颜良 秦时:从签到墨家开始 美漫里的国术强者 大明,我给老朱当喷子的那些年 吞噬之毒士,始皇拜我为大哥 万灵之域 皇叔威武:霸宠小娇妃 亮剑:不装了,是我在辅佐李云龙 
最近更新登基要杀我,我走了后悔啥? 废物养子,竟是绝世强龙 我就是个厨子啊,不会治病救国! 三国:曹魏谋士,胜天半子 我的桃花朵朵红 南明:炮火开局,我要反清复明 通古今:带国家队下场营救大将军 大明:开局佣兵十万,被怀疑造反 十月战败,看我李景隆逆风翻盘 大唐,开局带小公主去现代 乱世枭皇:柴荣 现代武器进大宋 嬴政:东巡假死,皇帝换人了? 南北朝:季汉钢铁王朝 大唐小兕子:小囊君,我又给你带好东西啦 是,陛下 无敌太子我都能开挂了还隐忍个屁 工厂通古今,开局女帝抢我拼好饭 安平县男 汉末大司马 
风流神针 沐轶 - 风流神针txt下载 - 风流神针最新章节 - 风流神针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